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5全国燃烧科学前沿与燃烧技术创新研讨会
更多>>   能源与环境
实干争春看贵州|铜仁新 2025-02-08
罗云峰调研新质生产力发 2025-02-08
新型钙钛矿叠层电池能效 2025-02-08
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 2022-05-27
电池行业一季度利润承压 2022-05-04
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 2022-05-04
中国电动车锂电安全联盟 2021-09-14
宁德时代斥资135亿元 2021-09-14
汽车产业如何实现技术创 2021-09-14
新华财经|我国燃料电池 2021-05-07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将至 回收利用产业或超百亿规模
时间:2019/4/16 8:23:09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855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记者杜希萌 李思默)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年新能源汽车的逆势增长,让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而随着产业的延伸,其背后还有一个百亿市场正在启动,那就是对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按照早期电动汽车电池使用寿命普遍为5年左右,目前最早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电池已经处在“退役”期之内。

有分析认为,2018-2020年三年间,新能源汽车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并在此后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退役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有望超过百亿规模。专家表示,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将有利于避免环境污染,提升产业价值。

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快车道的起点。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仅有7.5万辆左右,而一年后,这两个数字就双双突破33万辆,随后2016年到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同比增长持续超过50%,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量超过280万辆,其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90万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表示,这些使用几年后必须退役的动力电池,利用好是有价值的资源,处理不好则可能变成环境污染的风险,逐渐凸显的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不容忽视。

辛国斌指出:“据估算,到2020年后动力蓄电池将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如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突破一批快速检测、分选重组、残值评估、综合利用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

一般来说,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到80%以下时,车辆可能已经无法正常行驶,但电池的能量残余仍可应用在储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其他领域,其中含有的镍、铬等重金属也仍可进行收集利用。

去年一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随后同年又发布了《新能源汽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建立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副主任陈平说,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必须在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好相关责任。他表示:“当电池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报废而退役时,我们可以追踪到该包何时退役,退役后进入了梯次环节还是最终的拆解再生。这样一来,通过全流程分析,我们可以掌握每一个电池包全生命周期的物质流向,并可以对各环节涉及的相关企业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这也意味着,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企来说,要想车卖得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电池回收问题。毛大志所在的深圳某车企目前已有两批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今年还有500辆以上的车辆电池进入报废阶段,为了确保报废电池的合理利用处理,他们选择和有资质的电池梯次利用企业进行合作。他说:“我们的电池返回厂家是没有利润的,但是现在能做梯次利用,电池的价值就发挥了,就能有一定的收益。对于客户来说,整车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今年二月,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131GWh;“十城千辆工程”推广期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陆续进入退役期;到2020年,我国退役电池累计约为25GWh。退役电池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的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目前在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退役电池产生量较多地区,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已有一定规模,部分梯次利用企业的回收率已达到99%,市场产值有望继续快速攀升。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