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5全国燃烧科学前沿与燃烧技术创新研讨会
更多>>   能源与环境
实干争春看贵州|铜仁新 2025-02-08
罗云峰调研新质生产力发 2025-02-08
新型钙钛矿叠层电池能效 2025-02-08
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 2022-05-27
电池行业一季度利润承压 2022-05-04
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 2022-05-04
中国电动车锂电安全联盟 2021-09-14
宁德时代斥资135亿元 2021-09-14
汽车产业如何实现技术创 2021-09-14
新华财经|我国燃料电池 2021-05-07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具备推广条件
时间:2018/5/21 10:12:25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86

 

    近年来,氢能与燃料电池的研究受到各国关注,被视为未来世界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不断上升,石油、天然气等进口依存度持续走高,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 32.7%。能源进口依存度高,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汽车产业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氢燃料电池汽车不仅在能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优秀的环保性能和能量转化效率。与纯电动汽车相比,具有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势,同样是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顶层规划都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性地位,纷纷将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列为重点任务,将氢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整车
  2014年12月,丰田Mirai燃料电池轿车上市,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实现重大进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已经从基础研究、样车示范进入工程化、商品化发展阶段。据统计,2016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2312辆,与2015年相比,增幅为225%。主要有3款车型:丰田Mirai、本田Clarity、现代ix35FC,其中,丰田Mirai销售2039辆,主要用于运营。2017年,还有少数车企计划推出氢燃料电池商品车,但预计全球总销售量不会超过5000辆。
  国内在燃料电池乘用车方面,投入研发的主要企业是上汽集团,已完成前后四代氢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在国家创新工程支持下,上汽氢燃料电池轿车在动力性、续驶里程等性能指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已累计实现81辆示范运行,部分车辆在2014年参加了上汽的新能源汽车万里行全国巡游,历经1万公里的实际路试,通过各种地形、海拔、环境气温的综合考验。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
  中国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关键材料领域已初步形成产业链,但技术成熟度差距较大。
  在技术路线方面,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都选择了质子交换膜体系,金属板电极和石墨板电极并存。
  目前,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堆主要由大连新源动力提供,国外企业通过在国内合资建厂组装电堆为国内系统企业提供电堆,但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仍掌控在外方手中。
  商用车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采用的是石墨板或者复合板,还没有采用高功率密度的金属双极板。石墨板电堆在性能上近年来有较大提升,但与金属板电堆仍有显着的差别,虽然目前成本较低,但从加工便利性和材料发展趋势分析,金属板成本会低于石墨板。
  在寿命方面,国产电堆寿命为几千小时,国外已经达到上万小时,但国外电堆对空气质量要求很高,能否适应国内空气质量条件尚有待验证。
  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其他零部件方面,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空压机、氢循环泵等方面,中国与国外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能力配套的企业少,技术水平较低,大多属于空白或尚未成熟,需要采用进口材料,国际上也被少数企业垄断,价格极高。
  从系统成本来看,成本在1万~1.5万元/kW左右。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小规模推广应用条件。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链建设不完善,部分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缺乏量产能力;氢源产业链尚未建立,车用高纯氢价格高昂;政府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但缺乏配套措施;加氢站建设审批缺乏规范,企业面临重重困难。
  对此,笔者对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需要发挥举国之力,进一步明确国家战略导向,构建高层次协调机制,在政策层面统一步调、形成合力、做好引导;在整车研究方面,应大力促进整车企业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发投入,以整车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由于氢气一直作为高度危险品进行管理,部分标准与法规已与技术发展不相一致,应在经过严密验证后,科学评估安全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逐步适度调整。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