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林业大学周小凡教授用棉花秸秆混合板皮、锯末和木粉等木材加工剩余物,采用特殊的制备工艺,使农作物秸秆塑化,只需10分钟,就可以制出一款新型的生物质材料,且具有“自塑化”“不用胶”,弯曲性能强,抗霉变、无甲醛等生态环保的性能。该新材料可用于制备无甲醛无胶黏剂高密度人造板、高性能塑化纸等,并可改良竹纤维纺织品的性能。
走进周小凡办公室,便看到他办公桌上摆放着3种形态的新材料“模型”,首先是一小袋麦粒形态的塑料颗粒。据了解,这就是“升级变形”前的基础材料。
据周小凡介绍,秸秆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但由于其热分解温度比较低,在280℃开始热分解,没有办法利用热塑再加工利用。新型的生物质塑料粒子温度只需保持在120℃-150℃之间,就可以制备出新型的生物质秸秆制品。
第二种形态的模型是一堆硬度强、防水性能好的板材状产品,第三种形态是一张薄薄的叶形塑料薄膜。前者可用于代替传统的木塑材料,运用到地板和个性家具中,且密度提高到1.3-1.5克/立方厘米,弯曲强度高达70兆帕,是普通木塑材料国际标准的3倍,造价由普通木塑材料的每吨9300多元降低至每吨1825元。后者则可用于高强度、防水防潮的“瓦楞纸”和电容器纸、汽车滤纸等高性能秸秆塑化纸的制备。
新型的塑木复合材料以废弃木料、农林秸秆、废旧塑料等植物纤维作基材,不含任何外加有害成分,并且可回收再次利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周小凡称,这种生物质新材料还可以运用到竹纤维领域,提高竹纤维的抗菌性和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