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4全国纳米材料发展与先进纳米技术研讨会
更多>>   行业新闻
科学家发现在金属上“打 2024-08-14
包头成为产能规模最大稀 2024-08-14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 2024-08-14
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2024-08-1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材 2024-08-14
“六盘山论坛2024— 2024-08-14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资 2024-04-23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 2024-04-23
山西太原加码新材料产业 2024-04-23
陕西:2030年前化工 2024-04-23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机制创新推动“硬科技”成果转化
时间:2022/1/21 9:53:38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60


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再次传出好消息——202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先进阿秒激光已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在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中,东莞将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尽快动工建设。这就意味着,松山湖科学城将在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础上,再添一座大科学装置。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自2018年4月揭牌成立以来,实验室已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矩阵的排头兵和重要支撑点。

“我们一直接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让创新去引领市场,支撑区域性产业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接下来,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打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生态,推进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怀抱开放心态,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发展

2021年7月,嫦娥5号首批月壤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作为重要合作单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本次研究中承担了关键任务。日前,研究团队正围绕首批0.85克850mg月壤样本,开展一系列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研究。

荣获月壤研究“资质”的背后,是领域内对该实验室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不断加强实验室顶层设计,为搭建全链条创新链条布局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共四大核心板块,实现了“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其中,对于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的引进,陈东敏谈到,实验室始终坚持“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精心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队伍。一方面,瞄准重大产业前景及支撑区域性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的“卡脖子”问题,引进前沿技术团队。他表示,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具有前瞻性,怀抱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用创新去引领市场”。

截至目前,实验室共引进创新样板工厂团队25个,注册成立38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其中,多孔陶瓷及复合材料团队开发的四代多孔介质燃烧系统,已在石油、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得到应用,并于2021年完成了年产2000台套多孔介质燃烧系统的生产线建设,实现了燃烧系统的量产。

2019年,实验室与塘厦镇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陈东敏介绍,当前,这里已汇聚了来自实验室的多个团队,研究院的建设既为相关领域的团队提供了科技成果中试、转化、产业化的基地,也对当地产业形成了积极辐射带动效应。

当前,实验室主要聚焦金属材料、能源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十大方向开展科学研究。陈东敏表示,在某些领域上,实验室已具备相当好的研究基础,可为未来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提供发展条件。

创新灵活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作为一所探索新体制机制的研发机构,实验室可算得上是一个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此,陈东敏表示,他们一直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创新及科研团队,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才能在成立仅不到4年多的时间内,迅速壮大人才队伍。

例如,在人才引进上,实验室一直坚持“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采用柔性政策。对首席科学家、重大成果主要发明人等高端人才,采取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岗位设置,让这些科学家能够在实验室这个平台上施展才华。

为更好地释放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东莞支持实验室实行符合国际创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赋予实验室在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其中,在人才待遇方面,实验室“不以文章论英雄”,而是自主制定了与科研人员能力和贡献相一致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在经费使用方面,实验室作为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自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经市科技局初审、征求财政局意见,并通过理事会审议后,仍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最大程度赋予科学家在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权。

例如,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带领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最开始预算了900多万元进口一台设备,后来受其他因素影响,团队决定自主研发,最后仅花了300多万元就研制成功,节约下来的钱允许调到其他相关环节使用。

得益于灵活体制机制的运行,实验室在人才引进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截至2021年12月,实验室共引进8位两院院士、4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双聘和全职人员近1000人,相关科研项目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搭建共享平台,探索协同创新模式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迈向一期建设第5年的关键阶段,陈东敏表示,从长远上看,探索打造更完善的生态体系、探索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目前要思考的命题。其中,“协同创新”是重要方向之一。

长期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积极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当前,实验室已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福建祥鑫股份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立联合工程中心,与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工程研发中心,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东风创新中心(研究院),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

此外,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上,实验室拟投入10亿打造中子科学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目前已汇聚了100110余台套共享仪器设备,可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通用性测试服务和高端技术合作开发。

当前,不少设备已被纳入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陈东敏谈到,共享设备可降低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本,将有助于带动松山湖及周边地区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已全面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科学城搭建“四梁八柱”的重要平台,未来也将肩负起更大的重任。

当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参与共建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完成场地测试,计划2022年动工。设施建成后将能够同时从阿秒时间尺度和纳米空间尺度全面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内壳层电子、价电子、自由电子等电子形态运动规律以及与电子耦合的其他作用机理,实现对超快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和操控,进而从根本上解释固体、液体、气体以及等离子体等物质形态的最基本物理规律,为包括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癌症治疗等多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强劲推力,支撑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