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5全国燃烧科学前沿与燃烧技术创新研讨会
更多>>   行业新闻
握紧产业链发展“金钥匙 2025-08-04
黑龙江: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5-08-04
握紧产业链发展“金钥匙 2025-08-04
海南:到2027年全省 2025-08-04
创新算法筛选出54种高 2025-08-04
资本赋能“新”引擎 宁 2025-08-04
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 2025-08-04
新溶剂助力一步合成抗菌 2025-08-04
北京发布“人工智能+新 2025-02-08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乌兰 2025-02-08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武汉高校研发新材料 为冬奥会防寒服提供保暖“内芯”
时间:2022/1/10 10:11:11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78


1月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科技局派驻武汉纺织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处获悉,武汉纺织大学王栋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保防寒服装提供保暖“内芯”。

冬季户外寒冷,如何让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穿上暖和衣服,奥秘就藏在一种“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新型材料里。防寒衣的保暖“内芯”70%采用了新型材料,经过和其他纤维混合制成的保暖絮片,具有瞬间升温、长效蓄热、轻薄舒适、吸汗透气等性能。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团灰色絮状物,用手摸一摸搓一搓,马上就发热了,在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4楼“基于纤维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成果展示厅,记者见到了这种“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新型材料。

“这是中石化在几年前主动找我们进行定向研究的,团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做出来,把技术转交给中石化。”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栋介绍,这种新型材料做的防寒服“内芯”,可快速、尽可能吸收所感知到的光线,通过光能高效转变为热能,然后再慢慢释放出热量。

快速完成技术攻关后,中石化找下游生产商“仪征化纤”进行量产,第一批300吨原材料一抢而空。近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防寒服配发了,该防寒服的保暖“内芯”,70%采用的是这种“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王栋说,不仅性能好,1吨原材料利润率比常规聚酯高了21倍,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

“谈到纺织,人们往往会把服饰与其等同起来,这其实是对纺织行业的误解。”王栋介绍,纺织是中国近代发展最早的工业,纺织材料本质是一种基础性材料,能应用在各个领域。

功能性纤维聚合物和纤维、纳米纤维过滤膜、可穿戴电子柔性设备、生物医药……王栋团队的科研应用产品越来越丰富,转化效率也大大提升,与中国石化、日本大金等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上述企业每年都会定向发起与王栋团队的科研转化。

在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4楼“基于纤维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的大门,贴着“四个面向”的标语。王栋说,科学家要有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应用导向,所以进门就把这个贴出来。“我想给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看看,搞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作为科学家,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时刻要提醒自己践行‘四个面向’来进行科学研究。”

2005年,王栋一次做实验时发现一种特殊现象,当时便想到要利用这一现象做原创科研成果,解决聚合物纳米纤维材料难以量产的国际难题。此后,王栋便一直致力于纳米纤维材料的产业化及在精密过滤材料上的应用。

“做别人做不了的科学技术,补供应链短板。”任教于武汉纺织大学后,王栋一直以市场为导向做科技成果转化。以纤维材料微纳米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为科研目标,切进各行各业的痛点、难点,用纤维相关技术手段去满足需求。

和骨科医院合作做高性能聚合物材料PEEK、新研发的热湿调控功能纤维很快被众多企业看上……从纳米纤维起步,王栋如今带领“基于纤维材料的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走向应用更广阔的领域。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