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4全国纳米材料发展与先进纳米技术研讨会
更多>>   行业新闻
科学家发现在金属上“打 2024-08-14
包头成为产能规模最大稀 2024-08-14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 2024-08-14
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2024-08-1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材 2024-08-14
“六盘山论坛2024— 2024-08-14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资 2024-04-23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 2024-04-23
山西太原加码新材料产业 2024-04-23
陕西:2030年前化工 2024-04-23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权威专家呼吁:加强透明质酸新食品原料研发应用 助力居民膳食结构升级
时间:2021/6/3 9:50:24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39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国民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5月28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推动新食品原料应用,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功能性食品发展趋势圆桌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以及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等机构高校的权威食品营养专家及产业代表出席,对以透明质酸(玻尿酸)为代表的新食品原料应用及功能性食品对改善国民膳食营养结构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析研讨。

国民健康需求高涨新食品原料应用意义重大

1983年,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法试行期间,提出新资源食品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卫生部门批准了众多新资源食品或者新食品原料,不仅丰富了食品内容,满足了广大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原卫生部副部长张凤楼说:“新食品原料的应用,意义非常重大。”

以透明质酸为例,透明质酸以往一直以“玻尿酸”的名字在护肤和医美领域被大众熟知。然而,透明质酸与食品产业结缘的时间并不短暂。

2004年,华熙生物启动玻尿酸作为普通食品的申报工作,并连续多年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论证报道。2008年,国家卫生部批准透明质酸钠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用于保健食品。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了由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准许在普通食品中使用。

今年1月卫健委批准透明质酸作为新食品原料

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郭学平表示,透明质酸作为食品原料在国外已经应用20多年,日本很早就将透明质酸应用在普通食品和饮料中,美国将透明质酸用于关节修护类产品。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透明质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透明质酸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华熙生物从2003年就开始给日本、美国等国家供应食品级透明质酸原料,产品符合各国的食品原料标准。从2004年起,经过16年的提交论证,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于2021年1月正式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准作为新食品原料,用于普通食品,打开了我国透明质酸应用的新领域。”郭学平说。

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一级巡视员张磊时表示,利用新食品工艺和科技研发而来的包括新食品原料、食药物质、地方特色食品、保健食品在内的食品产业创新,是大产业、大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磊时说:“近几年,我们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持续向纵深推进新食品原料审批管理改革。总的思路是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审查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谈及坚持申报透明质酸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原因,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表示,过去我国消费者主要依靠海淘、代购去购买那些国外的膳食补充剂或者功能性食品,但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几乎都是国内企业生产供应的。“既然国内可以生产这类产品的原材料,为什么国内消费者不能在国内买到相关产品?为了推动此类新食品原料,比如透明质酸入食,华熙生物用了16年,而此次透明质酸入食,就是为了让大家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幸福。”

“新食品原料透明质酸应用扩展至多种普通食品,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委托专业审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经过详细的国际标准法规考察和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论。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应用,有利于食品行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主任助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明强调,认可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还仅仅只是开始,从原料到在食物中科学合理的应用,还需要开展原料质量规格、产品检验方法等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

透明质酸等新食品原料改善居民膳食结构赋能营养健康食品发展新方向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具备某种特定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要大力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的健康营养食品,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和健康的协调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近40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食物极大地丰富,体力活动的减少,使我国居民开始出现营养不平衡或者某些营养素过剩等新问题。“在部分人群中确实存在营养素不够或者缺乏的问题,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营养素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可以延缓或者阻止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功能性食品就是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陆文伟教授表示,功能性食品在产业界是食品和药品的桥梁,满足个体的健康需求,通过功能性食品来改善提高健康水平。

“一般认为,功能性食品是指对人体具有增强机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国家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翟凤英表示,“功能性食品在慢性病高发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会起到未病先治的作用,辅助临床。”

据翟凤英介绍,透明质酸本身是人体的一种成分,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非常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透明质酸在保湿的同时又可作为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与其他营养成分配合使用,起到促进营养吸收的理想效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臧恒昌表示,查阅诸多文献和研究发现,口服透明质酸(即玻尿酸)经过代谢,可以部分被生物体吸收利用。其中,3篇在国际的权威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日本的Kewpie公司研发部“关于C-14标记的透明质酸在口服给药大鼠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于《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东京农工大学以及Kewpie公司研发部于2017年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关于口服透明质酸在胃肠道的降解和吸收的研究成果;日本北海道大学在2020年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关于口服透明质酸向淋巴系统和血液中的转移研究等。

驱动经济“内循环”发展助力国民健康升级

艾瑞咨询发布的《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亿元,2016—2024年全球食品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7%。相比其他场景,食品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规模明显较低,现阶段主要集中应用在保健食品上,整体成熟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据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检索显示,截至2020年5月,全球含透明质酸的食品共有2000多个,其中普通食品554个。

郭学平表示,在国内市场,透明质酸过去被应用到普通食品之前,其往往作为原料源源不断地出口国外,国外企业生产成为终端食品后,国内消费者需要通过跨境电商或代购购买。随着透明质酸被纳入新食品原料后,以往原料出口,产品进口的局面被改写。“在华熙生物历时16年的申请推动下,透明质酸正式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允许添加在普通食品中,国内消费者可在国内购买添加透明质酸的食品,将海外消费转化为国内消费,加速国内经济内循环发展。”

政策的获批掀起了以透明质酸为代表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新热潮。赵燕表示:“让一个小物质发挥大功能,作出一个大市场,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最重要的就是标准。下一步,华熙生物将发挥行业龙头的作用,协助行业协会共同推动制定透明质酸的入食标准。”

刘明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新型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国务院办公厅在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计划也提出,要加大对现代生物发酵产品标准的研究力度。“希望通过标准的研究制定,打造中国的优秀品牌,促进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此外,赵燕强调,新的物质要进入普通食品里,需要对于大众消费者有一个科普的过程。“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科学基础支撑是核心。在国内消费领域,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产品创新中,以科技赋能产品升级,有了好的产品,企业还要打造属于国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