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4全国纳米材料发展与先进纳米技术研讨会
更多>>   行业新闻
科学家发现在金属上“打 2024-08-14
包头成为产能规模最大稀 2024-08-14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 2024-08-14
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2024-08-1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材 2024-08-14
“六盘山论坛2024— 2024-08-14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资 2024-04-23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 2024-04-23
山西太原加码新材料产业 2024-04-23
陕西:2030年前化工 2024-04-23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浙大团队研发出神奇仿生材料 披上它像只隐身北极熊
时间:2018/3/1 16:20:42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879

 


 

一只身披神奇马甲的小兔子,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杂志《先进材料》上亮相,马上获得《自然》、《新科学家》等多本杂志的报道。

这件神奇马甲,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柏浩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它模仿了北极熊毛发结构,是一种有序多孔的高效隔热保温织物;它还有另一项神奇的功能,披上这件“战袍”,就能在红外线成像设备中实现热隐身。

脱下那层毛

北极熊其实是黑熊

柏浩的创意,是从北极熊的纪录片里得来的。

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靠穿着一身“貂”,与极寒抵抗。其实,北极熊与棕熊是同门,有共同的祖先,而它实际是一只“香蕉熊”——在纯白色的熊毛下,北极熊的皮其实是黑色的。

完全罩住北极熊的稠密白毛,能高效地将熊身上的热量与户外的冰天雪地隔离开来,奥秘在哪里呢?

记者在柏浩的实验室,亲手摸到了北极熊的毛。每一根直径100微米的(1毫米=1000微米)北极熊毛,手感近似人类发质粗密的头发。

在电子显微镜下,北极熊毛的横截面如同一根管道,里面充斥着多个孔洞。这种结构对光线里面的红外线,有非常好的反射作用。同时,在寒冷的天气里面,它能够封存住大量的空气,高效地储存热量,并输送到北极熊的体表。

它不光保暖

还能隐身

理论上,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类似北极熊毛的仿生材料,那么人类也将具备极限环境中的抗寒能力。于是,柏浩课题组开始向这个方向迈进。

他们研发出一种叫“冷冻纺丝”的技术:将蚕丝溶解于水中,制成含水量达95%的纺丝溶液;再用注射器将纺丝溶液慢慢挤入冷冻装置,形成直径约为200微米的单丝纤维;最后通过冷冻干燥,令纤维中的冰晶升华,留下众多有序的片层孔。

这种有序多孔纤维材料,和北极熊的毛一样,具有大量大小均匀的空洞,能够隔绝外部的冷空气。

课题组制作了一根长丝,截成多段后,由柏浩课题组的崔滢硕士,给身长20厘米的小兔子织了一件平针马甲。

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小兔子最后的造型。

实验显示,在-10℃到40℃的环境中,红外相机几乎观测不到被仿生织物覆盖的生物体的热量,成功实现“隐身”。

这项实验提示了新型材料的一种潜在用途——隐身衣。在《007》系列中,黑夜中的邦德也没能避开热感应的监测。但是,如果他有一件北极熊马甲,就能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做到完全隐身。

和某鹅比

北极熊衣才是真正的极寒战袍

围观马甲的编辑部同事提出了一个问题,跟今年的最火代购“加拿大鹅”(Canada Goose,国际著名羽绒衣品牌)比,科学家的“北极熊”怎么样?

“首先,从生产角度讲,这种人造材料的制备肯定比养鹅要方便、廉价,而且想织多少就能织多少。”柏浩说,兔子的马甲,原料就是两个蚕茧,物料成本5毛钱不到。

再比保暖系数。“我没有研究过羽绒衣,但可以给一个科学上的参数比对。”柏浩告诉记者,静止空气的导热率是26(导热率越低越保暖),天然的北极熊毛导热率是27左右,已经非常接近静止空气的导热率。

柏浩团队制备的仿生纤维,导热率最低只有19。

“而且人造材料,可以添加更多人类所需的功能。”柏浩课题组还将碳纳米管加入这种仿生纤维,制造出电加热织物,“在5伏的电压下,电加热织物的温度可以在一分钟内从24℃升高至36℃。”

也就是说,这件多功能战袍,既可以实现被动隔热,也可以实现主动生热。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