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政策性引导”催化产业
当前,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材料密集型产业,如光伏、锂电、车辆和风机叶片的轻质合金、燃料电池隔膜等,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堪忧,“急需的新材料找不到、能找到的又做不出、做得出的又做不好。”
记者近期在深圳调研了解到,深圳主要通过“政策性引导+市场化环境”做法形成“磁吸效应”,进而推动催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在2011年,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自当年起,连续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每年各安排1亿元,深圳市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具雏形。邓飞说,在材料创新领域,深圳先后培育了致力于超材料产业化的光启科学、致力于柔性显示材料应用的柔宇科技等,他们的成功给材料研究者注入了很大的动力。
同样开始于2011年、颇具深圳特色的“孔雀计划”,通过“直接认定+评审”的确认机制,资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最高8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资助。深圳许多新材料创新创业团队,在“孔雀计划”的帮助下起步。
“新材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深圳地处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腹地,制造业体量大、转型升级动力强,同时也有着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可以辐射世界,是新材料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首选之地。”摩方材料CEO贺晓宁表示。
成立不到半年,摩方材料自主研发的多精度多材料微纳3D打印系统已被国内外研究机构采用,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阿联酋Masdar理工学院、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而矩阵新材料已经和国内大型熔盐研发、产销商深圳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数百万元的合同,为其提供新型熔盐材料的研发制备检测服务。
市场化的融资环境也在助力形成“磁吸效应”。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厉伟说,新材料创业投资门槛高、周期长,但深圳发达的创投行业,让一些拥有技术却不想创业的人,能够鼓起勇气投身创业大潮中。
亟待多措并举完善制度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前沿材料布局”,“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不少业界专家建议,可以借鉴深圳的相关发展经验,多措并举发挥创投等市场主体作用,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是进一步打造新材料创新高地。近年来,深圳新材料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年增长率达到20%,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技术、行业领军人才的企业单位。一些专家建议,可在深圳等新材料发展较快、基础较好、产业转化较成熟的地区,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持续细化、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记者调研了解到,深圳不少海外顶级科技创业团队的引进和投资都是市场化创投机构完成,不少业界人士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等专业投资基金积极参与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持续对产业发展进行适度引导。
三是在新材料等创新领域,探索创业投资市场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模式。目前,不少引进深圳的海外创新团队都是在国内注册成立公司后,创投再进行投资。由于这些创新团队通常是在国外进行基础研发,在国内进行应用研发及产业化,因此在国内外都有资金使用需求。
不少创投界人士表示,受限于相关政策限制,作为人民币基金,只能投入到创新团队在国内的公司,同时他们在国内融到的资金,也很难在海外使用。建议在新材料等特定领域,探索创业投资市场的QDLP模式,让国内基金能够更加高效地直投海外创新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