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中心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耐火、耐磨 粉末冶金 功能与电子材料 能源与环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2024全国纳米材料发展与先进纳米技术研讨会
更多>>   行业新闻
科学家发现在金属上“打 2024-08-14
包头成为产能规模最大稀 2024-08-14
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 2024-08-14
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2024-08-1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材 2024-08-14
“六盘山论坛2024— 2024-08-14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资 2024-04-23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 2024-04-23
山西太原加码新材料产业 2024-04-23
陕西:2030年前化工 2024-04-23
更多>>   联系我们

中国高新材料科技学术信息网

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

E-mail:cailiao1717@126.com(科研项目、课题合作)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文体路24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内容浏览
新兴产业,怎样让理想走进现实
时间:2016/6/7 15:13:07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027

 

   青海新闻网讯 同样是经济下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展遇到的困难却比其他地方来得严重,影响面也更广,究其原因,就是海西的经济结构问题。工业生态没有形成,机电、装备制造等围绕工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必须加大工业投资,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农牧业、生物产业、农畜产品优势,围绕打造旅游业拉动服务业发展,建立良性的工业生态、产业生态。

  过去五年,海西利用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天时地利、得天独厚,提速新兴产业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同时建成投运了一批新材料项目。如何看待和把握新兴产业在海西的发展机遇?记者和有关领导专家有了以下的对话。

  怎样看待新兴产业在海西的发展机遇?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省委省政府谋划的能够在世界产生影响力的两大千亿元产业都在海西。一是新能源,二是盐湖化工,两个产业最有可能改变青海经济格局,最有希望走向全国,在世界产生影响力。因此,我们除了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这些海西的老本行以外,必须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上有重大突破。光能、光热、光伏,以及海西在“十二五”期间一直投资的金属镁一体化等,海西在这些领域有优势,也是今年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方面。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新业态,州委已经成立了2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全州上下都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这个“新”上。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王敬斋:近几年,海西州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260兆瓦、占全省的57.8%,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2933兆瓦、占全国的9.2%,成为全国重要光伏发电基地。同时,着力打造全国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化学合成材料基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环柴达木旅游圈,实现旅游收入103.1亿元,是“十一五”的6.3倍。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如何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地位?

  海西州委书记文国栋:我们将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国家级新能源基地申报工作。在培育新材料产业方面,着力推进金属镁、镍钴矿开发、结构板材、电池级碳酸锂、高纯氯化锂、储热熔盐等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投产,形成产品规模。同时,紧盯新材料发展前沿谋划项目,瞄准国内外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大企业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招商。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是创新问题,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投放和撬动,与大企业、新材料企业进行合作,在一些大学、中关村、深圳、上海、广州共同建立海西(柴达木)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室,像地勘一样,提前投入,入股研发,共同把创新和研发做起来,抢夺创新的先机。

  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长王敬斋:海西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13500兆瓦,并建成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西电东送”示范基地、工业企业高效利用太阳能供热供电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方面,形成锂系电池材料、铝基合金材料、镍钴材料、烯烃下游高端化工材料、镁基合金材料及镁系耐火材料五个板块为主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碳酸锂及其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海西制造”,打造青海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另外,形成枸杞、生态畜牧业两个百亿元产业基地,打造千万人次、百亿元收入旅游产业。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海西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工作推进工作组组长程利云:依托海西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能够带动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将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三个集群”,即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集中攻关研发中心,打造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产业集群,太阳能高纯硅和多晶硅产业集群,以及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怎样促进海西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海西州委党校教授罗永红: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光伏发电势在必行。本土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

  首先,启动太阳能光伏市场,思路要有别于风电建设的思路。我国风电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集约发展的思路,这一思路的好处是发展速度快,但问题是上网难、调峰难,甚至出现一些风电场由于无法上网,而不得不“弃风”。如果光伏发电建设仍然采取集约式发展的单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蹈风电的弯路。因此,光伏发电建设一定要并网和离网两条腿走路,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建设并进,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其次,应重点支持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符合光伏发电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太阳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阳能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采取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

  分布式光伏系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利用建筑物屋顶或附近空闲土地安装小型光伏系统,所发电量主要满足用户自身的用电需要,多余电量上网,并与电网进行电力交换,由电网提供备用服务,最终形成社会用电量增加,而由电网提供电量减少的情形。

  在分布式离网发展上,光电建筑一体化思路前景可观。光电建筑一体化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顶和可以采光的墙体,通过安装薄膜电池发电。这样既不用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改变目前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的纯装饰性,一举多得,既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能提供清洁能源。

  此外,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补贴方式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采访札记:感受柴达木的精神力量

  四月的柴达木,春寒依旧。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采访期间,一路前行,听老一辈柴达木建设者的故事,感受颇深,亲见新一代柴达木建设者工作,敬佩万分。也让我对柴达木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乌兰县,出于想要听些“故事”的初衷,就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有禄询问请教。他介绍,柴达木地区海拔高,建设者在克服缺氧、干旱、风沙、严寒等恶劣气候因素之外,还要对付夏季成群结队的蚊子,也是一大难题。78岁的山东知青马传海1965年初到海西,曾经一巴掌拍死62只蚊子的事儿,就成为一段传奇。而且柴达木建设者不单经受着血与火的磨练,还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位于柴达木北缘的“南八仙”,就是因为8名年轻的地质队员将生命留在这片土地而得名,同时留下的是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与瀚海永存。

  采访组来到都兰县,宣传部副部长姬延海给我们讲述:1957年,由21人组成的采铅队挺进锡铁山,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情况下,用“拣矿”的原始水平,生产矿石80多吨……而如今,锡铁山已成为重要的铅锌矿开采加工基地。

  听了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产生的感想就是——信念,这是赋予柴达木建设者不懈奋斗的巨大力量。

  这种力量根植大地让建设者奋力前行,这种力量承载希望让建设者铸就辉煌,这种力量让建设者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热血沸腾的斗志,这种力量让建设者有战胜千难万险的能力、创新发展的智慧。

  来到察尔汗盐湖,美丽的盐湖在蓝天底下焕发着生机,很难想象在1958年7月15日,15名工人和4名干部在察尔汗盐湖支起了一顶“马脊梁”帐篷,迈出了我国钾肥生产的第一步。现在,察尔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在采访过程中一名适婚男子和记者打趣:“柴达木不但盛产钾肥,而且盛产‘剩男’,我才28岁,但是天天风吹日晒,别人都说我像48岁……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柴达木。”

  作为一名“90后”,对于“柴达木精神”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于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柴达木人的身上。

  一路采访,发展风帆高悬,干群斗志昂扬,浓浓的“奋斗精神”贯穿始终。

  精神的种子,往往就偏爱激情的沃土。在这一路的采访过程中,一直被这种“正能量”激励着。海西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柴达木精神。一代又一代柴达木人,依靠柴达木精神的支撑,把信念的根须如红柳一般深深地扎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实现了柴达木盆地从昔日的“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变成今日的“八百里瀚海换新颜”。

  听老一辈柴达木建设者的故事,再看新一代柴达木建设者的作风,无一例外,几乎每个人都对柴达木饱含深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柴达木虽然条件艰苦,但正是这种磨砺,成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柴达木的风沙、酷暑铸就了他们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的风骨。

  我想,正是柴达木精神成就了海西经济发展曾经的辉煌,那么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必然会让海西在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逆势崛起,再展雄姿,实现第二次腾飞!

 
 
 
 中国新材料网  中国电子材料网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  中国耐火材料网  中国功能材料网  中国超硬材料网
 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信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网  中国粉末冶金网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信息网  中国铸造网
版权所有:中科促研(北京)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2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