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10日,省科技厅下发了批准建设7个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依托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当时名为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的电子功能复合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3年多过去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成果如何?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15年10月29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对电子功能复合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验收。
专家组首先参观了重点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科研场地,之后听取了重点实验室主任白书欣教授做的验收汇报。经过几年的发展,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金属基封装复合材料与器件、厚膜电子浆料、介电材料与器件和微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各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专家们看到,实验室已建成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建设期内,实验室新增设备32台套,新增设备价值达到2000万元。金属基封装复合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已建立了复合材料设计技术研究室、工艺技术研究室和测试中心,基本满足金属基复合封装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检测需要。厚膜电子浆料研究方向建有化学合成实验室、高品质微米级银粉制备实验室和自动化中试生产线、高能球磨室、粉体性能研究室、浆料制备实验室、浆料丝网印刷工艺研究室、浆料烧结实验室等系统的实验平台,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介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已完成介电性能分析设计平台、陶瓷合成室、玻璃合成室、热分析室、介电性能检测室、透波性能检测室、大尺寸构件成型等实验平台建设,可基本满足各类介电材料与器件研制的需要。微能源材料研究方向具备磁控溅射镀膜室、PECVD室、飞秒激光直写室、热分析室、光谱仪室、烧结室、器件制作超净室、电性能测试室、材料形貌粒度分析室等实验单元,正在建设高分辨率Zeta电位测试室、真空镀膜-磁控溅射联用系统镀膜室、加速绝热量热仪测试室,满足研发工作需要。
在硬件条件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的基础上,省重点室开展科研工作和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迅速提升。建设期内,各方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军队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项目类型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工程、武器装备预研、国防基础科研、军品配套等,承担总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同时还积极将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承担了一批民用外协项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实验室突破了“铝合金-AlSiC复合封装的设计”和“高致密性封装材料的真空压力浸渗技术”两项关键技术,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所提供了铝碳化硅部件配套生产,有礼促进了某型军用装备的研制。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极用形貌粒径可控银微粉产品成功实现产业化,建成年产10t银粉生产线,目前已经批量生产银粉产品400kg。
科研项目开花结果的同时,实验室还注重学术水平的提升。建设期内,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检索18篇,出版专著1部,出版教材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6项,授权国家专利15项。同时,实验室还获得了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省内兄弟院校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共享科研与学术资源,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向省内、中南地区的各高校、研究所、企业开放。实验室和省内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株洲南车集团等多家院校和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为省内兄弟院校和企业服务。实验室还设立了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4项。
人才是实验室发展的根本。实验室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选拔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这一思路,通过选派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进修学习、引进年轻博士补充教员队伍、对现有人员进行整合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支成员稳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攻关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29人,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10人,博士比例达到70%。现有863专家2人,总装专业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军队育才奖金奖1人、军队育才奖银奖4人。1人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人任湖南省材料与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建设期内,派出实验室人员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访学,参加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7人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交流20人次。
验收会上,专家们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取得的累累硕果不断点赞,并指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资源整合、汇聚人才和创新体制,有望在电子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产生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对带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高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加快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增长点。
|